阳光的理想

成为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自我进化的平台式组织


    未来最有前途的组织都应该是平台式组织。比如淘宝、Facebook、腾讯,都是平台式的公司,他们都是一个业务平台,有无数的信息流、资金流以及线下的人流物流基于这个平台而产生、而流动、而成长,也因此成就了它们在各自领域的领先地位。实体经济也是如此。比如苹果公司,就是一个超级软硬件平台。特别是已包含了65万个应用的强大的软件平台再加上绝妙融合科技和艺术元素的感性化产品设计,使苹果异军突起,独领风骚,让诺基亚几乎销声匿迹,让三星整日胆战心惊。还有宝洁,是典型的管理平台型公司,靠各种有效的管理平台支撑了极其复杂的业务和超级庞大的规模。

    平台式组织不仅是指业务或内容平台,也不仅是指管理平台,我们认为,平台式组织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那些真正能够给人才提供足够平台,并且人才可以不断自主地扩展平台的组织。这就是阳光的理想——成为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自我进化的平台式组织。

    这个组织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这个组织在发展扩张时,是因人定事,而不是因事定人。换句话说,在发展方向确定之后,做不做、何时做规模、业务或地域上的扩展,取决于有没有合适的人才。没人才时就要耐心培养和细心寻 找,有人才了就要大干快上。决定扩展的不是资金、机会、人脉等等,而是人才。
    第二,不论是扩张时的领军人物,还是已经建立的机构中的负责人,都应该用相应的机制使他们与组织融为一体,成为某种意义上的组织的主人之一。比如,用分红权(非公司制)或股权(公司制)的机制,让各机构的第一负责人与组织发展状况完全相关。最终,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这种股权或分红权扩大到组织中的相当一部分成员甚至全体成员。这样,这个平台就会成为多数人甚至所有人的平台,这个组织就真正成了大家的组织。在没有达到最终的阶段前,至少要明确建立起组织发展和所有成员利益挂钩的机制,使大家能够以工资或奖金的形式分享组织发展成果。这样,组织的普通成员与组织以及组织中的高层不再是一种博弈关系,而是一种伙伴关系、共生关系。
    第三,这个组织要坚持一个重要的分配原则,那就是组织的经营盈余,在留够现有平台的维护资金、新平台的建设资金和应对突发情况的风险资金之外,应该按照一定的规则最大限度地分配给全体成员,至少是骨干成员,不能过度积累。
    第四,这个平台式组织中的所有机构,都应该将培养或寻找能够继续扩展这个平台的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
    第五,这个平台式组织中下属的各个经营机构,应该有相对自主的发展权利甚至权力。当他们自己培养出了或找到了可以开疆拓土、独挡一面的人才时,他们可以决定进行规模、业务或地域上的扩展。
    第六,总部要能够成为下属经营机构的人才培养平台、技术支持平台、管理支撑平台。同时,下属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样可根据需要自建这些平台。
这样的组织,就会是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自我进化的平台式组织,可以使规模上的持续扩大成为可能,使持续的健康发展成为可能。

    但这种平台结构(或者说公司组织结构的平台化),又很可能使公司的组织化得到削弱,从而逐渐产生各自为战、合力下降甚至离心离德的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组织化与平台化表现为一对儿矛盾或冲突。
    仅仅靠品牌的力量,是保持不住平台化之上的组织化的。人性当中那些恶的本性会使平台上的各方神圣争相抢食费尽千辛万苦形成的品牌价值,却没有人会尽心维护或增加品牌价值。当品牌价值抢食殆尽的时候就会一哄而散。
    唯有优秀的品牌加上真正深入人心的组织文化,才可能保证平台化基础之上的组织化。唯有如此,平台化的组织才能真正生长成伟大的组织,基业长青!人心往往是最不靠谱的,但人心又是最靠谱的,就看一个组织能不能把人性当中那些真善美的人性都给激发出来并且使之茂盛地生长。阳光建立伊始,就在努力进行文化建设,但我们现在的组织管理还远未进入“文化管理”的层级,我们要全力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我们所说的组织的平台化,居于核心位置的是人,是人才。那么,什么人是我们所说的人才呢?又是如何选拔、培养和使用的呢?阳光概括为几句话,可以称为阳光的人才观。
    阳光的人才观——能力高于学历,品德高于能力;在实践和竞争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回报人才。
    什么是“才”,真才实学才是“才”。学历证书仅仅是一个外部标签,不能与内在品质等同。所以,我们提出能力高于学历。
什么是人才,德才兼备是人才。请大家注意“德才兼备”中“德”和“才”的先后顺序,“德”在先,“才”在后。一个有德的人能力不足,可以不断培养锻炼;一个能力很强却无德的人,只能给组织造成损  失。因此,我们说“品德高于能力”。
    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是阳光的人才选拔标准。也就是德在先,才在后。那么,阳光所说的德和才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
    德,就是价值观。选干部,首要的一条是看他的价值观是否和阳光的价值观一致,是否有爱,有责任心,是否能不断提升自己并能享受工作的快乐,是否全心全意地热爱教育。
    才,是什么呢?
    第一要看是否有激情。具有激情的集中表现:1、相信未来。而不是觉得未来的一切都是不好把握、不可捉摸的。2、具有积极思维,能够大量看到现实生活、现实工作或现实社会的积极因素并相信会越来越多。3、容易被真善美的事情或那些所谓的“唱高调”的人或事所感动。4、愿意行动,劲头十足。想了就去做,而不只是想。没有激情的人是无法培养的!
    第二要看他是否了解人之常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商。只有懂得人情世故,甚至也不避讳饮食男女但又脚踏实地地践行阳光价值观的人才能赢得组织成员的尊重,这样的人领导的组织才可能有未来。
    第三要看他是否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学习心。没有对成功强烈渴望的进取心,就容易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变成逃兵;没有学习心的人将很难把组织不断带向新的天地。这里要注意的是,一个人对物质有强烈的渴望并不代表对成功有强烈的渴望。只是对物质有强烈渴望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很容易以一种“金钱、地位都是浮云”的所谓高姿态来为自己的退缩找一个优雅的借口。
    人才从何而来,要从实践和竞争中来。这实际上就是阳光的人才选拔机制。在实践中来,就是所有的人才都要有相应的实际工作经历,不论多高的学历,没有经过实践这一课,不会被选聘或提拔到领导岗位。在竞争中来,就是所有领导岗位的选聘或提拔,均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来决定。学校确定岗位和标准,自主报名,民主评定。各相关领导只有规定的投票权或打分权,而无权单独做出提拔的决定。也可以说,阳光要用“赛马”而不是“相马”的方式选拔人才。这种方式,已在阳光大面积推广,但还没有完全覆盖,这是阳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在实践和竞争中发现人才之后,再通过平台化的组织让人才大展拳脚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谈到人才,就可能会伴随着“怀才不遇”。我们要说,很多情况下的怀才不遇,往往是因为我们的“才”还不够高,“德”还不够厚。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博士经历多个公司始终感到怀才不遇,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来到海边,恰好碰到一位老渔夫。老渔夫看出他的心事,让他讲一讲原因。老渔夫听完之后,顺手捡起了一粒沙子扔在了沙滩上,然后让博士捡回来。博士面露难色说,满沙滩都是沙子,我怎么知道是哪一粒呢?老渔夫又从怀里拿出一粒小珍珠扔在了沙滩上,然后让博士捡回来,博士很容易就捡回来了。老渔夫说,众人就像这沙滩上的沙子,如果我们自己是珍珠,总是很容易就被看见。你之所以怀才不遇,那是因为你也是这沙滩上的一粒沙子,充其量是一粒大沙子而已。故事的真实性且不去管它,这里的道理却是非常正确的。用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怀才好比怀孕。别人看不到,那是因为怀得还不够大!
    我们相信,真正的人才,在阳光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发展平台。

    我们建立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进化的平台式组织的理想,是始于人——因人定事,终于人——用平台成就人,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这样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进化的平台式组织,消除了普通成员与组织以及组织中的高层的博弈关系,全体成员转变为伙伴关系、共生关系,该是多么和谐美好!这样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自我进化的平台式组织,打破了束缚个人发展的组织天花板,阳光将会变成一个自生式、共生式组织,有多大的鱼,就有多大的塘,有鲸鱼,阳光就会变成海,该是多么激动人心!

成为全国知名的真正办教育的教育机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转引周国平先生的《关于教育的七条箴言》这篇文章,来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心灵,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而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有不凡人格的人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宇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及日常管理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会感知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我们更会切实地感受到现在的教育弊端后果会何其严重,现在的教育危害影响将何其深远。不仅是从事教育的人,即便任何一个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关心的人,又怎能不对现在的教育感到痛心疾首,对改变现在的教育感到迫在眉睫?!

    我们现在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育的全面功利化,体现为几乎所有的学校只有培训,没有教育。什么是培训?训练技巧(包括考试技巧)、训练技能、训练技艺、记住知识(主要是为了考试)。总而言之,一切以能在现实社会中立即有用为目标。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开启智慧——让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发展;培育心灵——让学生拥有美丽而丰富的心灵;升华灵魂——让学生拥有普世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只有培训没有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只有技艺技巧却没有思想灵魂,实际上和动物无异,因为动物也都没有灵魂但却都有生存的技巧或技能。这种技艺技巧又有点儿像武术中的招数,即使招数再精妙,但是因为没有内功(体现为人的智慧、心灵和灵魂),也不会成为绝顶高手,也不会成为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我们的学生,即使上了北大清华,也终将不能成为真正有独立精神和思想的人,也终将不能成为可以创造自身幸福的人,也终将不能成为在各个领域开创未来的人!我们国家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学校,充其量只是训练出了一批招数精妙却没有内功的伪高手——考试比欧美国家学生都好,工作却只能是在人家开创的领域、创办的组织中跑跑龙套或充当工具!

    我们现在的教育的另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僵化、死板和机械以及教育管理的全面威权化。即使是在功利思想下,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技能、记住知识,也应该采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创造力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但是现实恰恰相反,绝大多数学校、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及空间极少,更不允许学生充满想象和质疑,开启智慧怎么可能?!在教育管理中,老师和学校杀伐裁决一切,学生完全被动,主体地位完全丧失,又怎能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我们每年都有一批高考状元。客观而论,这些人能成为高考状元,决不是死学硬背的结果,这些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无疑都是一流甚至超一流的。但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这些人的思考力、想象力等,绝不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恰恰是这些人天资秉异,用在课下、校外的大量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抵抗住了学校教育对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等的扼杀,保持了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等的发展。但是,为什么这些人也没有成为可以开创未来、引领时代的杰出人才呢?那是因为,他们虽然艰难地保住了自己的思考力、想象力、判断力,但是在威权的教育管理模式下,在只有培训没有教育的功利教育现状下,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只有智育这一个方面发达,而美育和德育这两个方面明显荒漠化,而成就事业的杰出人才,一定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就像iphone手机,如果没有充满艺术审美的外观以及页面设计,把科技与艺术完美地结合,仅靠先进科技,怎能风靡全球?!乔布斯如果没有超强的审美能力、丰富心灵,又怎能诞生这样的苹果手机?!这就是为什么连我们的高考状元也只能给人家跑龙套、当工具的原因。正如我们在“我们的使命”当中说的那段话:目前的教育,使多少聪明绝顶、可以推动历史、影响时代的人就变成普通人了,使多少极具慧根,可以扭转乾坤、开创未来的人就变成普通人了。

    教育变革,迫在眉睫!变革教育,人人有责!

    阳光是一个教育机构,我们更要做教育变革的自觉者、先行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给孩子们真正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到教育手段、教学方法,都要使学生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但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同时使他们的精神、思想和灵魂得到全面健康的生长,这样才能回到教育的本质,才能培养出钱学森先生所说的“杰出人才”。
    怎样做?就是要把我们正在进行的“阳光教育与教学彻底再造工程”进行到底。这个工程,其核心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并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为学生们生长出思考力、想象力、创造力创造条件,为学生们生长出情感体验的能力创造条件,为学生们生长出平等、爱、尊重、自由等普世价值观创造条件。当然,仅仅靠新型的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还不够,最终要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管理,使学生们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他们才有能力抵御现实生活中的反面教育,才能从前贤大师的书籍中不断汲取营养获得力量,从而使大多数受教育者都能够幸福地度过一生,并使其中的出类拔萃者能够影响时代,开创未来!
    我们的教育,要能够像春风化雨一样滋润大地,惠泽生灵,让受教育者的人生,阳光灿烂,春暖花开!

    我们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教育,自然就成为了真正办教育的教育机构。我们现在已经开始这样变革阳光的教育,那么,当终将到来的全国性教育变革大潮掀起时,我们就是那勇立潮头的弄潮儿!甚至我们就是掀起全国性教育变革大潮的风和浪!我们能为全国性的教育变革做出先导性的贡献,我们自然也会名动中华,声响四方!
    阳光会成为受人尊敬的学校,阳光人会成为受人尊敬的人!

    为中国的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们要为中国教育变革的实践做出贡献。
    始于去年的“阳光教育与教学彻底再造工程”现在已经全面铺开,并且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产生了明显成效,绝大多数的班级、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基本见不到只是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虽然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改革已经成为阳光人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我们希望阳光的教改能够尽快地在课堂操作层面全面成型,能够在学生自主管理方面形成一套有效的做法,以抛砖引玉,供教育界同仁借鉴参考。

    我们要为中国教育变革的理论做出贡献。
    在开展“阳光教育与教学彻底再造工程”的活动中,我们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在我们的实践中进行检验。整个理论及操作体系从下到上共四个层级:(表略)
    这是我们原创的教改理论,正在指导着我们的教改实践。其中最核心的理论创新是对“自主学习”概念的准确界定。我们对自主学习的概念是这样界定的——自主学习,从学生的角度讲,必须通过学生的思考才能完成的学习活动或任务才是“自主学习活动”;从教师的角度讲,每一个学生都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活动或任务,这种学习方式才是“自主学习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又提出了“自主练习”的概念。综观以往关于自主学习的各种论述,虽然很多论述都表达出了让学生思考的意思,但是,就是没有把“思考”作为自主学习的本质提出来,更没有提出老师设置的各种活动或任务必须要让学生通过思考才能完成。抓不住这样的本质,就使课堂设计没有依据,没有抓手,没有衡量的尺度。我们对自主学习概念的准确界定则解决了这些问题,为大规模的课堂操作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
    除了上述课堂操作理论,我们还提出了新理念下的课堂评价理论:
    课堂学习效果=课堂上思考的学生占总学生数的百分比×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占整堂课的时间的百分比×课堂设计合理系数(0≤课堂设计合理系数≤1)
    全体学生思考的时间占整堂课的时间的百分比=每个个体学生在课堂上思考的时间占整堂课时间的百分比之和÷班级学生总数
    个体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该名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时间÷一堂课的时间×课堂设计合理系数(0≤课堂设计合理系数≤1)
    这一新的评价办法的核心就是,在一定的课堂设计之下,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得好,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及学习效果就好,否则就差。而不是以往用一个测验,看学生能得多少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效果。这样评价,就不会出现重点班、优秀生的学习效果永远好于普通班、后进生的情况,也使得教普通班的老师的教学效果有可能超过重点班。
    随着阳光教育变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理论创新出自阳光。

    我们要为中国的教育变革贡献出一大批教改名师。
我    们坚信,在阳光教改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大批老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懂理论、会实践的行业高手、业内精英。我们可以设想,当阳光的教改效果越来越明显,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我们在教改中成长起来的这批懂理论、会实践的教改名师一定会吸引各类学校、教育同仁的目光,他们会来我们这里观摩交流,更希望我们能够实地去传经送宝。这时,我们这批教改名师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到各地讲学、培训将成为他们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当然,还可能有很多学校希望我们的这些行业高手、业内精英就去他们的学校工作,带领他们进行教学改革,可能也会因此给出比较优厚的条件。阳光的态度是,给阳光留出一点妥善交接的时间,然后欢送这些懂理论、会实践的教改名师走向四面八方,不但支持他们走出去,同时还欢迎他们继续与阳光保持紧密的联系,在教育变革的道路上携手并肩、探索交流,不断把教改推向更高的高度。当我们看到诸多地区、诸多学校的教改精英里都有阳光人的身影,甚至阳光人就是诸多地区、诸多学校教育变革的推动者、领导者,那该让阳光人何等的骄傲自豪!那将是阳光对中国教育变革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真正理解理论,坚持不懈实践,每一名教师都能成为这样的行业高手!

    我们希望从阳光能够产生出一批教育专家甚至产生出教育家。
    我们希望,在阳光未来的日子里,能够产生出相当数量的一批懂理论、会实践的教育专家,就像李镇西,就像李希贵,就像魏书生,别人感到无法教育的孩子,到了他们手里,都能化腐朽为神奇,都能乌鸡变凤凰;本来资质就好的孩子,在他们的教育下,就更能振翅高飞,翱翔九天!这样的教育专家,我们不是只要出来三五个,我们希望出现十几个、几十个甚至更多个!而我们只要真的彻底理解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正确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再把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写下来,就都能成为像李镇西、李希贵、魏书生那样的人!我们甚至希望,在阳光还能够产生出像陶行知、蔡元培那样的教育家。他们具有创新性的实践教育理论和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对当世及后来人的教育观念及教育实践产生重大的影响。虽然理想很丰满,现实还骨感,但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就会不断进步,就会逐渐从骨感变得越来越丰满,我们就能产生出教育专家甚至教育家!

    大批行业高手、众多教育专家都出自阳光,都在阳光工作和生活,哇!这会是什么样的景象!

为新时代的管理工作贡献我们的理论与实践


    1911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标志着管理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历经百年发展,管理学大树已是枝繁叶茂,绿柳成荫。然而,在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来,一百年的管理学发展,也只是基本解决了对“体力工作者”的管理问题,如何对“知识工作者”进行有效管理,是摆在新世纪管理学面前的最重大的课题。
    事实也确实如此。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论是从重要性上还是从数量上,知识工作者越来越成为工作大军中的主体。从富士康不断发生的跳楼及骚乱情况看,即使如农民工这样的原来典型的体力工作者,其精神需求也越来越多,都不能用传统的管理体力工作者的办法来管理了。
    知识工作者中,又可大体上分为由大知识分子(科学家、高级专家学者)组成的“知识工作者”群体和由中小知识分子组成的“知识工作者”群体。对这两种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有很大不同。我们是一个教育机构,成员大都是中小知识分子,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将主要集中于中小知识分子组成的“知识工作者”群体。实际上,不仅阳光的主体由中小知识分子构成,现今的绝大多数组织都由中小知识分子构成。如果我们能够对这样的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作出理论和实践上的有益探索,那就是对新时代的管理工作做出的贡献。

    对于知识工作者的管理,我们才刚刚有一点点自觉的认识,还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理论上的东西,现在也只能把我们一些不成系统的零碎感觉、粗浅认识写出来,作为今后继续前行的基础:
    我们认为,从本质上讲,知识工作者只能被领导,而不能被管理。这里,我们是把领导与管理的概念分开了,“领导”是解决工作意愿问题,“管理”是解决工作效率问题。也就是说,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解决了工作意愿问题,就解决了根本,不解决工作意愿问题,再精细的管理也将无用;
    我们认为,威权式管理已经不能被知识工作者所真心接受,即使威权式的管理者是一个聪明绝顶的智者或武功盖世的英雄。削减控制、自主管理应该是管理方向,但同时又不能失控。管理中的民主与协商因素将会大大增多,甚至将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认为,传统的组织结构模式也很难赢得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必须真正成为组织的主人才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因而,知识工作者不能是“被雇佣者”,而应该是“自雇佣者”。那么,组织要为此做出各个方面的改变;
    我们认为,在具体工作当中,必须要做好“三个关心”,即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情;关心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关心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这三者缺一不可,而且要相互匹配;
    我们认为,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安全感会非常重要。因此,即使有人做了对不起组织,甚至伤害组织的事情,我们也要用正常手段来应对,而不能用非正常手段来解决——虽然那样做可能很有效;
    我们认为,必须要将彼得•德鲁克的那句话“组织是实现个人目标的工具”落到实处才能赢得知识工作者。组织只是一个舞台,主角是在台上演出的知识工作者。我们要建设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自我进化的平台式组织”的理想也许正与此契合;
    ……
    我们之所以把管理上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作为我们的理想之一,有这样几条原因:第一,我们各个分校的诸位校长、各部门主任,以及未来诸多的校长和主任,如果不能深刻地体会并把握住新时代的管理挑战,那么就不可能领导与管理好我们的组织,就不能实现将阳光变成一个可以自我生长和进化的平台式组织的理想。而我们已经进行的管理实践和基础理论学习,使我们相当一批干部具备了进一步的管理实践和理论探究的可能。要让我们的干部们,不仅成为教育高手,还要成为管理高手!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阳光事业才能越来越好,我们个人的平台才能越来越大!第二,我们要通过这样的管理实践、理论探讨以及持续培训,使我们的非教学人员也有在今后从事与真正的管理相关的各项工作的可能。仅举其中一种可能为例:我们有七八个非教学人员经过三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学习体会,对学校管理有了深刻认识,我们就可以成立教育咨询公司,专门帮助其他学校解决管理难题;从学校管理咨询,又可衍生出企业管理咨询,又可衍生出组织(如医院、各种协会)管理咨询,甚至可以衍生出社区管理、政府管理、社会管理等大管理咨询。阳光希望能够给每一名阳光人提供多样的、并且是高度不断提升的人生可能。第三,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总结,我们是完全有可能为“如何管理知识工作者”这一新时代最重要的管理课题做出我们的贡献的。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管理学也必将要随之发展。只有当我们的管理学的发展能够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时,中国的经济才能真正执世界之牛耳,中国的组织管理才能成为全球的样板和楷模。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亘古未有,那么,现今一切的管理理论也就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的管理学必须要根植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民族性,才能为中国的组织管理做出贡献。

互为有情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阳光人,我们是互为有情人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我们就这样,偶然相遇。我们怀着各自的想法、各自的梦想来到这个偶然碰到的组织。虽是于人海中相遇,但就好比相逢在黑夜的海上,我们有新奇,有惊喜,我们都希望给对方以光亮,但是,我们又都有各自的方向,有很多人擦肩而过了,有很多人短暂拥抱又去勇闯天涯了。但也有一些人,我们虽然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却走到了一起,换乘了同一条航船,驶向了同一个目标。这些人,就是互为有情人的阳光人!
    我们之所以是互为有情人,是因为我们愿意为共同的使命而战斗,愿意坚守共同的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理想而奋发!因此,我们不再孤单,不再寒冷,黑夜的大海也被我们照亮。我们这样一群人,迎着朝霞,迎着海风,歌声嘹亮,意气风发,劈波斩浪,坚定前行!虽然总是有艰难挑战,虽然也会有狂风大浪,但这样一群有情人在一起,互相鼓励,互相偎依,全力以赴,这艰辛的过程也变成了快乐。与有情人,做快乐事,该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我们理想中的物质生活是什么状态?
    就是不用再过多地考虑我们的物质生活。因为我们能够为社会创造如此大的价值,社会就一定会给我们相应的物质回报。这种物质回报,应该会几倍甚至更多地超出我们正常的物质需求,因而,使我们不用再过多地考虑自己的物质生活。

    我们理想中的精神生活是什么状态?
    有良好的思考力,可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但同时又不标新立异;有良好的行动力,可以将设想在现实中呈现,但又不鲁莽行事;热爱大自然,能感受到自然之美,但又不耽于游乐;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但又不脆弱和多愁善感;有坚定的普世道德,但又不被世俗的陈腐规范所束缚;有理想有追求而不自命不凡;有独立见解而不固执己见;平凡而不平庸;自信而不自负;坚持读书学习而不盲目照搬照抄;工作全心投入而不失生活情趣;展现自身魅力而不掩他人光辉;有自己的清高,却又不苦守无力的清贫;积极入世,斗志昂扬,又知道进退有度,天道有常。
    我们都是谦谦君子,我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不仅有一颗赤子之心,又都勤勉刻苦,还懂得人情世故,甚至也不避讳饮食男女。这会使我们这批有赤子之心的谦谦君子们有血有肉,而且真正是脚踏实地、落地生根,能够从现实中、从脚下的这片土地中汲取力量!
    这就是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是我们的精神状态。

    这些是我们的理想。历史证明,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者,都是理想集团而不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为了共同的利益也可能结合得很紧密,但都行而不远,或者利益结束一哄而散,或者利益争夺你死我活,唯有理想集团能惺惺相惜、有情有义、基业长青!

关于理想的感想


    什么是理想?理想不是普通的目标,理想是一种不易改变的、所有行为背后隐藏的、指引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能够称之为理想的东西,一定要是能够超越于物质、金钱或地位之上的一种精神追求与利他追求。这种精神层面的、利他的追求才可称之为理想。一个人,也只有有了这样的理想,人生才可能有大格局、大造就,也只有逐渐确立了这样的追求,才会在不断修炼的过程中,逐步告别浑浑噩噩、迷茫混沌、左右摇摆、动力不足、蝇营狗苟、患得患失等等状态。人生的清晰感、喜悦感、价值感才会逐步增多。
    人,为什么必须有利他心才会有喜悦感和价值感?因为这是体现宇宙法则的人类法则。任何一个人都是必须要依靠其他人才能活下去,包括整个生物界都是如此,人类更是如此。因此,对别人有价值(利他)就既是人的生物性需求,又是人的社会性需求。这也正是没有利他之心就不会有人生的清晰感、喜悦感、价值感的原因。
    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人的理想——能够超越于物质、金钱或地位之上的一种精神追求与利他追求,其实也是一种利己追求。

    当然,我们说理想要超越物质、地位和金钱,并不代表着我们要拒绝物质、地位和金钱,更不是说我们就要成为苦行僧。特别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应该追求理想主义与物质基础的和谐共生!
    整个宇宙最根本的规律或者最大的奥秘就是辩证法。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把天下都变成自己的,可谓“私”到极致了吧,但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你要以“无私”来对天下人;以“无私”来对天下人可谓“无私”到极致了吧,换来的则是天下归心,成就天下事业,又可谓“私”到极致了!这个道理,以公心对之,是大道;以私心对之,是权谋。走大道,好的结果会不期而至;弄权谋,有效但有限。追求理想也是如此。追求理想,追求的是一种超越物质、金钱的精神追求、利他追求,但这样的理想实现之后,随之而来的巨大的物质回报却让我们真的不用再考虑物质和金钱;但如果最初就是为了最后不用考虑物质或金钱而去追求理想,即使理想的口号喊得再无私,那所谓的理想也很难实现。

    要警惕,不要让欲望偷换了理想。欲望是为自己,理想是为别人;欲望是追逐物质,理想是追求精神。人需要物质,人也要为己,但是,如果我们所谓的理想都是物质目标,所谓的理想都是使自己如何如何,那就是让欲望偷换了理想。

    要警惕,不要让金钱腐蚀了理想。日本索尼公司的常务董事天外伺郎对索尼的衰落痛心疾首,写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他认为,导致索尼衰落到如今可怜地步的原因就是从1995年开始的绩效主义,也就是:“业务成果和金钱报酬直接挂钩,职工是为了拿到更多报酬而努力工作。”因此导致了索尼的“激情集团消失了”,“挑战精神消失了”,“团队精神消失了”,使得“创新先锋沦为落伍者”。任何一个组织都需要有绩效才能生存和发展,但是,如果一切结果都用金钱来衡量、来兑现,就变成了腐蚀理想、消灭激情与斗志的绩效主义了。与“工作的报酬就是金钱”的绩效主义不同,索尼的创始人井深大的名言是“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造就了充满无限激情活力并且业绩极好的索尼。这就是辩证法!充满理想主义的索尼创造了极好的业绩,丢掉了理想主义,一切用金钱刺激的索尼反倒丢掉了自己的业绩。组织如此,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的工作不能没有物质回报,而且要有好的物质回报,但是,如果工作就是为了物质回报,或想只是用物质金钱来刺激工作,或者只要奖励就必须是金钱物质的奖励,这个组织和个人都是走不了多远的!

    只有宗教般的意志和初恋般的热情,才能实现我们的理想!

    理想坚定不移,路径朴实无华;心态沉稳踏实,行动坚韧不拔!

    我们终究有一天会悟识到,人生中的一切功名利禄、穷达祸福、顺逆成败、风光落魄,都不过是速朽的身外之物或迟早要散的眼前浮云罢了。多少轰轰烈烈的英雄和美人都过去了,多少轰轰烈烈的成功和失败都过去了,唯有情义永存,唯有爱与善永存,唯有生生不息的精神永存,唯有理想永存!

    我渡过冰冷的山川,
    发现了自己的理想。
    我时时启示,
    时时歌唱。 
    ——巴尔蒙特《为了看太阳,我来到世上》

    最后用张克良的一首诗《我的人生》作为本篇的结束语——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
    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
    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
    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
    信念告诉我的人生:
    没有比脚更长的道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
    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
    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
    我也珍爱走过的路程。
    无愧无悔才是人生:
    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
    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


Copyright 2003-2022 powered by mdjsu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黑ICP备2022009921号-1 五悦华章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阳光书吧